談談“中國制造”靠誰制造?
時間:2016-07-28 作者: 瀏覽次數:
我國制造業居世界第四位。雖產量大,但品種少,檔次低;雖制造企業多,但規模小,效益差;雖出口量大,但真正打上"中國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更是鳳毛麟角。目前,我國一方面產業工人過剩,另一方面又嚴重缺乏既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又掌握高超勞動技能的高級藍領。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有100多種制造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但整體的粗放式發展,也使我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暴露無遺。資料顯示,美國98.4%的典型產品技術源于本國研發,而我國只有43%。制造業新產品貢獻率美國達到52%,而我國只有5.9%。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50%多一點,但全社會固定資產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設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左右被進口產品所占領。我國機床生產企業年均產650臺普通機床,而日本精密機床公司一家的年產量就達4500臺。
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擁有1.4億名產業工人,其中,技術工人為7000萬人,居世界各國之首,令許多發達國家嘆為觀止。但是,我國技術工人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高級工只有245萬人,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5%,與發達國家高級工所占比重相差36.5%。目前,全國擁有技師100萬余人,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1.4%,約占職工總數0.4%。而發達國家則分別占20%和10%。高級技師更加少得可憐,全國只有7萬多人,約占技術工人總數的0.1%,約占職工總數的0.05%。也就是說,每1000名工人中,才有4名技師,每10000名工人當中,才有5名高級技師。更為嚴重的是,目前,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平均年齡普遍在52歲以上。人員少,年齡老化,已成為我國制造業新的隱憂。
近幾年,由于多種原因,制造企業相繼出現了技師提前退休,跳槽外流,技術失傳,人才斷檔的現象,使本就缺少高技能技術工人的制造企業雪上加霜。
技術工人素質低下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我國企業產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產品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2000億元左右。一份資料顯示,我國花巨資引進的先進設備,只有極少數技術工人通過培訓能夠操作。但由于受文化素質和操作技能不高的影響,引進設備平均利用率只有70%左右。有人這樣總結我國制造業現狀:有一流的產品設計,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有一流的設備,生產不出一流的產品。
據專家預測,今后幾年,我國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將增加25%,并且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會持續走高。其中,技師和高級技師的需求量將翻一至兩番。顯然,加快培養一大批既懂現代技術,又具有高水平操作技能的技術人才已經成為人才強國戰略的當務之急。
據悉,目前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會同教育部、發改委、國資委管轄的中央大型企業等聯合啟動"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內容包括依托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管理規范和效益較好、知名度較高的100家企業和100家相關職業技術學校,建立"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開展一些重點職業領域的培訓工作。
有關專家指出,高級藍領工人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全面提高我國技術工人素質,既需要職業技能學校與企業攜手,形成優勢互補共進,也需要技術工人本身加強自我學習和鍛煉,更需要全社會給予極大的關注。